中國裝備“走出去”的好消息正紛至沓來。今年4月,中航工業并購美國艾聯,將為全球飛機制造商提供從零部件采購到集成服務的一攬子解決方案;中國南車收購英國SMD公司,將全球第二大深海機器人供應商納入麾下,中國軌道裝備巨頭從陸地走向海底……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裝備制造業正以昂揚的姿態站在世界舞臺之上。 當企業、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國內市場的“一畝三分地”無法滿足發展需求,參與更高層次的市場競爭、獲得更大縱深的發展空間、增強自身調適能力,是一個必然選擇,也是世界許多知名大公司的成功經驗。然而出海遠行并不總是一帆風順。實事求是地說,過去幾十年中,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教訓屢見不鮮。有的因技術路線差異難以突破技術貿易壁壘;有的與國內同行惡性競爭、內耗巨大;有的啃下了資金、技術、市場準入等一系列“硬骨頭”,卻在企業文化、勞資關系、政策法律等“軟領域”栽了跟頭……付出了真金白銀,卻無法獲得相應回報,在國際產能合作中處于弱勢地位,甚至鎩羽而歸。對于今天的中國裝備制造業來說,“揚帆出海”的實力前所未有、機遇前所未有,更要從教訓中汲取經驗,強身健體練好內功,有“走出去”的志氣,更要有“走進去”的能力。 “走進去”,高端技術是硬道理。我國鋼鐵、水泥、化工、機械等眾多產業的國際合作如火如荼,價格低廉、性價比高是顯著優勢,卻非發展的長久之計。只有用高新技術當敲門磚,擺脫低水平市場徘徊,才能逐步在產業鏈的高端環節大顯身手。高鐵、核電等領域之所以在國際市場叫得響,正是有技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的底氣。技術創新、再創新,仍是當前中國裝備制造業的首要任務,應該上升到企業、行業乃至國家的戰略層面去把握。 “走進去”,高水平的國際化經營是必備的軟實力。在異國他鄉經營管理、工作生活,當地的市場規則、勞資關系、社會文化、政策法律乃至宗教環境都是繞不開的內容,必須下功夫去了解、尊重、融合,并據此評估風險、量力而行。不但要在避險、擔保、融資、會計、法律、咨詢等方面符合國際慣例,理解國際規則、掌握國際標準,還要高度重視人才建設和企業管理的國際化、當地化,“到什么山頭唱什么山歌”,避免水土不服,提升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綜合水平和能力,真正做到與國際市場全面對接。 在世界舞臺穩穩地占據一席之地,中國裝備制造業不但要有信心、有激情、有沖勁,更要有智慧、有膽略、有能力,用總攬全局的國際視野、腳踏實地的再創業精神,鍛造出國際競爭的硬實力,邁出“走出去”的堅實步伐。 (本文章摘自5月19日《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