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園林網)何為傳統村落?顧名思義,從時間上它形成的比較早,有著厚重的歷史積淀和文化記憶,擁有較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經濟、社會價值。2012年9月,經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將習慣稱謂“古村落”改為“傳統村落”,以突出其文明價值及傳承的意義。
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保護好傳統村落,不僅可以讓村落這道古樸、自然、厚重的文化景觀永駐,而且讓農耕文明在歷史的長河延綿不息,同時留住人們那份美麗的“鄉愁”和“尋根”記憶。
說傳統村落是一道文化景觀,而且是一道美麗的歷史文化景觀,是因為傳統村落體現著當地的傳統文化、建筑藝術和村鎮空間格局,反映著村落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可以說,每一座蘊含傳統文化的村落,都是活著的文化遺產,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髓和空間記憶。比如,有的村落坐落在山環水抱、茂林修竹之中,與周邊的自然要素巧妙融合,形成了人類理想的聚居地。這些村落在空間布局以及與自然環境的相處上往往構思巧妙,經歷很長時期的傳承,包含著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歷史智慧。例如,浙江省永嘉縣的蒼坡村,借自然山水融中國文房四寶于一體,既有利于農業生產生活,又寄托著先人天人合一、耕讀傳家等美好愿望。拋開這些村落體現的歷史記憶、風俗文化,但從外觀上看就是一道與大自然緊密融合的美麗風光帶。無疑是民族的寶貴遺產,也是不可再生的、潛在的旅游資源,有著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
傳統村落是在長期的農耕文明傳承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結著歷史的記憶,反映著文明的進步。每一個傳統村落里,都是當地農民生活方式、民俗民風的集中反映和體現。農民開墾土地的方式、使用的農具、建造的房子、種植的作物等,都是各個地區農耕文明的充分體現。譬如,在北方的傳統村落,先民們建造的房屋、種植的作物與南方村落先民們肯定存在一定的差異。即使在同一地區,平原和高山的農耕方式肯定也存在諸多差異。這些生活方式、風俗文化的差異,充分也反映了在千年農耕文明的演進過程中,南北文化在融合中共進,在差異對峙中發展。
隨著城鎮化的全面的推進,鄉村正面臨著被城市似乎吞噬的“危機”。出生在上世紀70-90年代的這三代的鄉村人,為了生活,不約而同地都涌向了都市,告別了鄉村,拋棄了土地,留下他們父輩們在田園堅守勞作著。無疑,城鎮化的大趨勢是不以人的客觀意志為轉移的。鄉村在逐漸走向沒落,父輩們手中的“鋤犁”無人接承,千年的農耕文明似乎真一去不返了。而傳統村落的存在和保護,此刻彰顯的意義是多么重大。沒有傳統村落,泱泱中華大國,將找不到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源頭,那些海外僑胞們也找不到炎黃子孫根的記憶。
在工業文明飛速發展的時期,每一份鄉土的東西對都市人抑或是原本的鄉村人而言都顯得彌足珍貴。保護好傳統村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顯得太重要了。那么如何保護這份世世代代先民們留給子孫們這份寶貴的文明傳承、歷史記憶呢?
從2012年起,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聯合啟動中國傳統村落的調查與認定,開始對具典型性、代表性的傳統村落加以保護。從國家的重視和全民的積極參與,近幾年來傳統村落保護的帷幕已大步拉開。
關于傳統村落保護方式,我國現代著名文學家、作家馮驥才給予了中肯的建議。他提倡從兩面集中推進:一是推行古村落保護區,避免標本化和景點化;二是加快建立露天博物館,以利集中保護與展示。
傳統村落的保護,是一項長期重大的文化工程項目,絕非朝夕之功。在保護的過程中需要積極采納各方人士的中肯意見,同時在國家積極倡導推進的過程中,還需要村民們的積極參與。村民們才是傳統村落的根本主人和有效載體,提高村民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以及主人翁意識有著重要的意義。
正如馮驥才所言,“我們既不能失去一只只從歷史飛來的美麗的大鳥,也不能丟掉從大鳥身上遺落的每一片珍貴的羽毛。”從這一點上看,傳統村落保護的意義已超出了傳統村落存在的本身。
|